紐約市公校9月5日正式開課,學業放空一整個暑假的學生在面對新學年時,可能會有「返校焦慮症」(Back-to-school anxiety);專家指出,家長應時刻關注孩子們的情緒,通過溝通開導孩子分享自己的恐懼,能有效緩解返校壓力。社區生活研究所(Institute for Community Living)兒童心理醫生謝Jeanie表示,任何年齡的孩子在面臨環境或時期改變時,都會產生各種情緒,比如哭泣、亂發脾氣、易怒、抱怨頭疼或肚子疼、事事缺乏興致等;她說,小孩或青少年在意的問題,包括新學年面對的老師、是否能結交新朋友、融入班級、學業功課負荷、或是與父母分開等,但這些恐懼對他們而言是正常的。她說,父母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孩子們的異樣,並採取多項措施來緩解他們的壓力;首先,家長可運用開放式提問來發掘孩子們心裡對返校的想法和恐懼,並在一個他們感到舒適的環境下來延伸話題,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心事。第二,家長不要用「不用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等言語來憑空對孩子們作出保證,反而應與他們一起進行研究調查,找到能支持和消除恐懼的方法或證據,製造出一個方案來鼓勵孩子們正面解決問題。第三,家長也可以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將重點集中在正面的事情上,例如詢問孩子們回到學校後最期待的三件事;另一方面,孩子的焦慮也有可能來自睡眠不足或吃不飽,家長應確保孩子們回歸到上學時的日常作息。第五,在暑假的最後幾天內,家長應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們,讓他們感到更加安心,最後帶著好的情緒迎接新學年。更多世界日報報導知名騙徒警告:千萬別用銷帳卡紐約華男3天內遭火速遣返回國 妻錯愕下體掉出菸斗 少女驚覺被繼父性侵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上海1日電) 美國今天展開在世界盃男籃賽的衛冕戰,雖以88比67輕取捷克,但因陣中少了多位NBA球星,表現並不是很亮眼。獲看好可能威脅美國隊霸主地位的希臘與澳洲首戰也都傳捷。由於NBA巨星詹姆士(LeBron James)、杜蘭特(Kevin Durant)和柯瑞(Curry)都因傷或其他理由未隨隊出戰,受敬重的美國隊教頭波波維奇(Gregg Popovich)只得排出實驗性的陣容先試試身手。這支美國隊雖不是「夢幻隊」,波波維奇陣中仍滿是NBA好手,因此已兩度奪冠的美國隊實力仍屬超強,遠遠不是排名世界第24的捷克所能匹敵。入選NBA全明星隊的波士頓塞爾蒂克後衛華克(Kemba Walker)這次成為眾望所寄,他此役拿下13分,並演出全隊最多的4次助攻。效力猶他爵士的後衛密契爾(Donovan Mitchell)攻下全隊最高的16分。世界盃男籃賽昨天開打,承認還在努力磨合的美國隊今天在第一戰表現慢熱,但隨著比賽進行逐漸展現實力,一如預期擺平捷克。希臘因擁有獲選NBA2018-19球季最有價值球員的「字母哥」安特托昆博(Giannis Antetokounmpo),號稱「希臘怪物」,今天在第一戰以85比60擊退蒙特內哥羅。澳洲以108比92擊敗加拿大,在號稱「死亡之組」的H組搶下首勝。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柯宗沅、廖育偲╱台北報導】台股30日帶量突破月線反壓,惟中美貿易衝突反覆,消息面仍干擾盤勢變化。聚揚投顧分析師莊佳螢指出,選股重於選市,擁轉機題材、基本面佳,加上低基期的個股為投資重點;本周投資組合前兩大為立積(4968)、科嘉-KY(5215),再選入超眾(6230)、金居(8358)、智伸科(4551)、世芯-KY(3661)、泰碩(3338)與雙鴻(3324)。中美衝突暫時緩解,大陸釋出與美國進行協商的意願,激勵美股四大指數29日同步衝高,道瓊指數大漲326.15點,突破半年線,向上挑戰季線。美股強勁表現帶動亞股30日全面走揚,日、韓股市漲幅逾1%,但陸股卻開高走低,顯示不寄望9月的貿易談判有結果。台股30日開高走高,站上10,600點,挑戰季線及半年線反壓,電金類股與蘋概三巨頭齊漲,台積電無畏侵權訴訟,股價連四漲;股王大立光除息後處在3,740∼3,940元間震盪;鴻海反彈穿過月線及73元,漲幅逾2%。權值股上漲激勵指數開高走高,終場大盤以10,618點作收,大漲155.62點,漲幅1.49%,成交量放大至1,482億元,外資於現貨操作轉為買超,惟觀望態度仍濃厚,投信則連四買,八大官股行庫護盤,由內資法人擔綱護盤要角。期貨方面,台指期淨多單來到4.7萬口,持續避險操作。技術面觀察,台股下檔支撐逐步墊高,力挺年線之上,指數30日突破月線反壓,並填補26日下跌缺口,將挑戰季線、半年線及10,650點反壓,短線上五日線及月線黃金交叉,下檔相對有撐,後續有機會在量能持續放大下展開反彈行情。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愈口不對心,愈不難解讀近年川普的形象,對香港人來說有點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顛三倒四的瘋子,有人則說他是痛擊專制中國的英雄。中國呢?自去年至今,他們用一些文宣把川普貶抑成「唐吉訶德」那類人物,只是香港人向來不在乎中國怎麼看,所以幾乎沒有人談論。我們都知道,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筆下的《唐吉訶德》是個半悲劇人物。在14至15世紀英法為了應付漫長戰爭,開始從傳統封建社會蛻變成集權中央,軍備也不斷提升;發展至16世紀下級騎士地位大受動搖,但唐吉訶德仍放不下保守的「騎士精神」,流浪民間四處伸張正義、鋤強扶弱,可惜對於時代巨變毫無辦法,根本沒人理會這位與時代脫節的可憐老頭。大前日,中國外交部耿爽便諷刺美國:中國政風多講反話,心底愈在乎的事,嘴巴說得愈不在乎:一邊說「(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一邊表示不介意美國與中國經濟脫勾,好像損失的只有美國,中國丁點不痛;同理,一邊貶抑川普像唐吉訶德般守舊落伍,一邊又深恐他連任總統,寧願面對較為紳士的民主黨人。中國愈嘲諷川普如「過氣唐吉訶德」,實際反而是其最頭痛的對手。(湯森路透)中國類似的姿態不斷上演,稍後,筆者會在續篇指出中國近年一邊淡化香港角色,聲稱上海、深圳隨時取替香港,一邊卻深知大灣區乃至中國夢成敗繫於香港。「派系鬥爭說」失效:習近平緊隨普京集權為「務實極權主義」過去一年,中美談判反覆無常的局面,仍有一些人搬出舊有的「派系鬥爭說」解釋一切,指習近平流露舉棋不定的印象,依然是來自「江派、團派」制肘所致。實情,經過數年打貪穩住政局,2017年習近平思想正式寫入黨章,加上2018年三中全會通過修憲廢除主席任期限制,累計幾年換掉多位解放軍上將,已可判斷習近平在黨內的威信無可置疑,有的是黨內意見差異,再談不上實質的「權力鬥爭」。亦可以說,當今世界習近平治下的中國,跟普京治下的俄羅斯,其領袖集權性質已定於一尊,一如政治學家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在《民主會怎麼結束》(How Democracy Ends)述及的「務實極權主義 / 實用極權主義」(Pragmatic authoritarianism),透過現代更先進的科技,集權領袖更擅長於緊急關頭,可以極速排除異議作出一錘定音的決定,並控制國內的輿論和反應,不停試驗想要的結果,不需要像民主社會經過漫長商議提出定案。俄羅斯、中國面對國內外聲音的政治態度幾乎一致:「極權主義者說:你想要得到尊重嗎?那就先尊重我!」(“You want respect? the authoritarian says. Then respect me!”)分別只在中俄承傳的歷史與思想背景各異。這才能解釋,習近平帶領的中國面對美國強硬作風,乃至香港反修例運動的衝擊,他都要求對方不能逼使中國「首先」屈服或妥協,寧願不斷消耗折損,邊拖邊打務求是對方願意先妥協為止(面對美國至少是「雙方同時妥協」)。中國經濟決策硬分只有兩派:「延安道路」、「(開明)改革道路」既然如此,如果硬要為中國黨內區分派別,僅僅是經濟決策存在習近平為首的「延安道路」,與李克強等技術官僚為主的「(開明)改革道路」。習近平令人有種舉棋不定的印象,不是他本身刻意為之,而是對手太強、形勢太惡劣,一時手足無措。(湯森路透)例如,在中美科貿、地方發展遇上諸多技術 / 實踐難題時,習近平才會考慮是否放鬆「延安精神」,容納李克強等人有更多發言與執行權,進一步走「開明改革」路線,這完全視乎形勢而定(看著辦)。一旦習注意到局勢可以強硬,他的「延安精神」便會立即顯露出來,正如5月初至8月中,他一旦鐵了心盡力拖敗川普,可以瞬間安排鍾山擔當鷹派談判代表,淡化劉鶴;又在北戴河會議結束後,他特意到甘肅一帶視察,提醒黨員和人民「延安精神」,意味在面臨內外緊張壓力之際,被逼要退避時大可退避,能強硬時便應「戰鬥到底」。所以,習近平令人有種舉棋不定的印象,不是他本身刻意為之,而是對手太強、形勢太惡劣,一時手足無措,臨時退一步審視變化,等待可以進兩步的機會。假如你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甚至是年輕一代,可能對於「所謂黨領導和思想」沒有丁點興趣,一聽即連打呵欠,半句政治術語都記不起來,感覺很無聊。但是,那些國家官員們就是滿腦子政治思想術語,有些把黨史念得朗朗上口,他們擁有權力去管治十多億人,一聲頒布「國家戰略、香港配合」就可以影響你日常生活,隨時叫你打呵欠也感到壓力。習近平在2014年至今,從未停止過要求全民熟習「黨史」,近年更推《習近平思想學習綱要》,習思想標榜的就是併合了毛澤東與鄧小平的實踐精神。關於「延安精神」,王飛凌(Wang Fei-Ling)教授在《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中總結得相當好。當年中共身陷二萬五千里長征時(被國民黨多次圍剿逃亡),毛澤東看準蘇聯代表指揮紅軍不力,迅速奪取領導權,開始擺脫「蘇聯共產國際」的控制,開展由他一人帶領的「黨天下」在中國建立政權,表面聽從史太林。這段不怕走迂迴遠路,後來甚至賣鴉片為求生存,也誓要實現中共領袖思想功業的歷程,往往在逆境時援引以團結黨和人民,必須忠於領導的信仰根源:這種唯領導、黨天下宣稱追求理想的生存意志,也一同見證在對港政策上。習核心「延安道路」令香港反修例局勢僵持假如你一直有留意中美科貿戰與香港局勢,中國對香港往往在兩種調子之間搖擺,跟美國處於一般對抗時,中國對港政策維持主張全面管治權,可是,一旦與美國「看似」快將談成協議,中國對港策立即變得溫和。最明顯是2018年11月中,當時習近平預備在12月初跟川普短暫停戰,正邁向達成協議,於是一個月之前,急急與李澤楷、黃志祥、李家傑、唐英年等商界會面,叮囑他們堅定走改革開放道路,協助香港開放各國投資,透過自由市場競爭推進創科等產業。殊不知半年之後,2019年5月初中國聲稱美國在細節添加太多要求,不承認劉鶴一直以來的交涉,提出重訂跟美國的談判項目,掀起美中之間互加關稅令局勢升溫,中美談判變得陰晴不定。接下來三個月,川普一度坦承,中國很大機會將談判拖至下年美國大選,與此同時,香港反修例運動不斷發酵,中國自此再沒有對香港釋出半點溫和風聲。的確,這兩個多月以來,中美關係「連同」中港政策一併僵持。在612後港府跟隨中央定性香港出現暴動,連月譴責極端暴力分子禍港,8月中北戴河會議放出消息,將整場反修例運動定性為有外國勢力干預的「顏色革命」,期間,中方派代表到紐約緊急照會美方,被指在保證不涉血腥鎮壓之下,出動特警平穩香港亂局,最終因白宮反對才停步。中國於是調整策略,刻意避過中央直接介入香港自治的形象,「硬震懾」交由港府自行判斷形勢處理,便看到林鄭揚言不排除用 《緊急情況規例條例》(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Cap. 241)平亂,目前仍在「試水溫」階段,顯然未有最終定案。至於中國較方便干預的「軟震懾」,在北戴河會議結束幾日後,香港航空、演藝、傳媒等界別紛紛出現人事變動,部分顯然是裁走同情示威者的員工,其中以國泰港龍工會主席施安娜事件廣受關注。在北戴河會議結束幾日後,香港航空、演藝、傳媒等界別紛紛出現人事變動,此係中國較方便干預的「軟震懾」。(湯森路透)僵局維持至近日,又再一次是中美互通電話過後,意味極大機會重啟談判,只不過相隔一日,當G7峰會國家領袖一致肯定《中英聯合聲明》,中央隨即藉《環球時報》評論釋出善意,強調香港「兩制」要百分之百維持:「中國的土地上有一座『西方城市』,這多好」,又解釋內地社會批評香港的只是意氣說話,更談及香港普選的界線應當放在哪裏等等,一時令港人嘖嘖稱奇。說到底,假如中國再一次評估即將與美國達成協議,對港政策不過是回到2018年11月時的態度,分別在於反修例運動隨時摧毀了大灣區部署,可能真的要宣布放行香港普選,才有望重建國際金融城市地位﹐繼續「充分利用」。從中亦盡見中央對港強硬的「延安道路」,力求「鬥至最後一刻」也絕不首先妥協的意志驚人。川普不是唐吉訶德、反修例風波多暗湧話說回來,川普一點也不像唐吉訶德,他做事可謂毫無價值枷鎖,還局部拋棄了美國清教徒的歷史包袱,過往數十年,美國崇尚的精神如麥可.曼德爾邦(Michael Mandelbaum)所言:川普早就離棄這種態度,只在乎「美國」企穩未來科技經濟優勢,不惜一切重塑「美國太平洋區域強權」,跟「中國亞洲區域強權」展開談判角力,過去一年的手段完全是為了談成對美國有利的協議,至於他近來連番為香港自由表態,同樣是手段,主要是受到白宮鷹派幕僚的略策影響,借用美國國會壓力,令香港問題綑綁在中美談判上,招數盡出,完全無包袱可言。倒是裴洛西(Nancy Pelosi)認為美國不應基於商業利益離棄香港,不久前她才補充,若不為人權自由發聲,恐怕今後再無資格向其他地方發聲,完全解釋了為何她如此積極推動《香港人權民主法案》,硬要說充滿價值枷鎖的人,應該是佩洛西而不是川普。足見,中國愈嘲諷川普如「過氣唐吉訶德」,實際反而是其最頭痛的對手,大家為了鬥爭都盡可能不擇手段,變成「沒有誰比誰高尚」的惡鬥,才真正打亂了中國的算盤。原本,香港問題若能簡單處理,習近平尚有充分自信,不管中美協議是否談得成,2020年至2021年作為十三五過渡至十四五規劃,仍可以透過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振興中國經濟(包括推進創科 、中國製造2025、普及社會信用系統),去年中國為了避免美國猜忌,才逐漸較少在傳媒詳談「中國製造2025城市群示範區」到底所指為何,但其實所指是以香港作為引擎的金融、創科城市群;近來放開、強化深圳「示範區」,只是逼於無奈的臨時說辭。不論怎樣,自從6月初開始香港《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政治風暴,已遠超出中央的想像。(待續)※作者為香港作家更多上報內容: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文駐日特派員黃菁菁】日本政府從8月28日起正式將南韓從享有出口審查優惠國家的「白名單」中除名,南韓也報復性地將日本從白名單剔除。許多專家認為,日韓貿易戰開打,對日企影響有限,但對韓企的打擊則不小。■The world's other trade spat-the escalating row between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United States' closest allies in Asia-is intensifying, and smartphone makers and their customers are likely to be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victims.日韓關係惡化,將彼此剔出審查優惠的「白名單」,還準備對簿世貿組織(WTO)。對此,前南韓特命全權大使、外交經濟評論家武藤正敏指出,日方鎖定的是韓國經濟最大的弱點-半導體,韓國出口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40%,而半導體就占出口的20%。半導體關鍵材料進口卡關,電視、智慧型手機等都無法生產,對韓國經濟會是致命的打擊。韓國經濟研究所選任研究委員趙京燁(音譯)估算,日本加強半導體原料管制的措施,若導致南韓國內的半導體材料不足30%,南韓的GDP將減少2.2%,日本的GDP僅減少0.04%。如今日本又把韓國從白名單除名,恐讓韓國半導體產業雪上加霜。過去日本為了提高出口效率,將在安保問題上沒有疑慮的27個友好國家納入白名單,可享有縮短出口審查等「優惠措施」,而韓國是亞洲唯一被列名的國家。白名單國家申請出口若通過一次審查,拿到出口許可後,三年內可無需針對個別的品項提出申請。韓國被除名後,凡是可能轉作武器用途的產品都被列為出口管理對象,申請出口審查的手續會變複雜。預計化學、金屬、電子、通信、感應器、精密機器等可能轉作軍事用途的約1,100個品項,每次從日本出口都必須申請出口許可。韓企今後在申請從日本出口時,必須一一申告目的、用途、最終需要地等,還必須填寫不會使用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或用於搬運武器等用途,只限民間使用等內容的切結書。除了手續麻煩外,申請個別許可通常需90天的工作天,還要看日本政府批不批准,費時多久也很難說。韓企急尋替代供貨國為了因應日本一波波管制,韓國不僅在大陸、台灣探求日企以外的合作對象,還在德國、荷蘭尋找可以確保供貨的生產線,且針對可能受管制的尖端材料提前下單。韓國金融委員會委員長崔鍾球27日召開「因應日本的出口管制相關金融機構懇談會」,要求各銀行積極支援受害企業。該委員會自8月2日起便針對日本的出口管制成立緊急小組對應。針對8月5日至23日的130件企業申請,已提供約2,654億韓元(約台幣74.4億元)的金援。矽晶圓(Silicon wafer)、影像感測器(Image sensor)、金屬鍍膜遮罩(Metal mask)、分隔膜等四種材料、零件也很可能被指定為出口管制品項。這四品項分別是半導體、智慧型手機的相機、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顯示器、蓄電池等的主要材料。由於日本製品在全球市場占比高,南韓企業的依存度也高,預計將會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南韓化學研究院發表的材料零件報告指出,這些材料有相當大的數量或可說是全部從日本進口。光是半導體的基礎材料矽晶圓方面,日本企業的全球占比為53%,信越化學工業和SUMCO各占27%、26%。東洋經濟引用南韓專家的分析指出,這四種材料的主要進口商為三星電子、海力士、LG顯示器、三星顯示器,半導體的供貨不穩定價格勢必提高,同樣受害的美國企業也應該一起拿出對策。電動車領域恐成下波目標南韓的智庫、現代經濟研究所指出,對日本進口產品的依存度超過90%的品項還有48種,這些品項是南韓視為未來成長產業而投注心力培育的電動車領域,有可能成為日本出口管制的下個目標。首先可能受影響的是電動車用電池及用來製造氫汽車的氫燃料儲藏容器的碳纖等。LG化學和三星SDI、SK革新等南韓企業擁有全球最高水準的製造電池技術,問題是主要材料都從日本進口。東洋經濟指出,除了大企業的影響,實際上影響更大的應該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生產各種工作機械、數值控制盤等,即使找到可取代日本製品的零件,不是價格過高就是沒有用過,難以直接取代。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Orchid 蘭餐廳(將西式料理透過最有溫度的服務理念,傳達給全世界)「蘭餐廳」的主廚基爾達Gildas Périn來自法國諾曼第,曾在洛杉磯度過7年的青少年時光;15歲回到諾曼第,對於未來感到茫然之際,想起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就是為家人打理三餐,因此決心進入廚藝學校就讀。畢業後,他進入多家當地星級餐廳實習與工作,磨練料理基本功,同時也開始在不同主廚身上學習不同的料理哲學與管理方式,包括:Cordeillan Bages(二星,位於波爾多,曾以分子料理聞名,並為名廚Thierry Marx的發跡餐廳)、L’Etrier(一星)。他在一星餐廳A Contre Sens任職期間,得到關於食材搭配的技巧與思考脈絡;在傍海的五星酒店Westminister Hotel中,由於活力無窮的主廚William Elliot每周換菜單,幾乎周周都有不同考驗,也因此基爾達與在地的農人、漁夫都建立了濃厚的情誼,自此造訪產地、農人,成為基爾達的習慣。頭角崢嶸 名廚加持在諾曼第工作期間,基爾達參加了兩個全國性的廚藝競賽:他先在對象為年輕廚師的競賽「Creation et Saveurs」中獲得亞軍;2015年,則在「Challenge Culinaire du President de LA Republic」奪下冠軍。後者是由締造年紀最輕即獲得M.O.F.(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肯定紀錄的大廚Guillaume Gomez主辦,是在法國廚界極具代表性的比賽。基爾達獲得由27位M.O.F.所組成的評審團一致肯定。奪下全國冠軍的基爾達成為年輕主廚圈的當紅炸子雞,工作邀約電話不斷,他也因此與影響他最多兩位廚藝導師相遇。在獲得冠軍同年,他接到巴黎最傳奇酒店─麗池酒店(Hôtel Ritz Paris)行政總主廚Nicolas Sale的工作邀約,邀請他一同參與這家超過兩百年歷史酒店的重新開幕,協助打理旗下的兩間餐廳(分別為二星La Table de L’Espadon與一星Les Jardins de L’Espadon);2017年,他在米其林六星主廚Yannick Alléno的邀請下,來到台灣成為STAY Taipei的副主廚,在餐廳結束營業後,到S Hotel同樣擔任副主廚的職位。2018年開始受邀在台北蘭餐廳Orchid Restaurant擔任主廚。基爾達說:「Nicolas Sale是一個獨具慧眼、非常聰明的廚師,他是個不吝將自己的理念、哲學分享給團隊,非常懂得『團隊建造』team-building的廚師;他教會我善用食材的技巧,讓同一種食材,以各種不同的料理方式呈現,以達到風味的連貫。」而Yannick Alléno更是影響基爾達的料理與想法至深的導師。近幾年研發出廚界革命性技法─低溫萃取濃縮法的Yannick,將法式料理的醬汁提升至嶄新境界,更影響了基爾達的料理風格。基爾達說:「Yannick告訴我,在食材面前,要放下因為長期訓練帶來的自以為是,去深究每一項食材最純粹的味道。」料理核心:時令〈Time〉& 產地(Place)對於基爾達來說,做料理不應受限於菜系、手法、國籍,最重要的是信賴食材原味的力量,因此他的料理只圍繞著兩大核心:時令〈Time〉& 產地(Place)。來到台灣之後,他積極地往產地探詢:基隆漁港、屏東可可園…只要得空,他必定前往產地進行交流。學術派的基爾德的料理脈絡十分嚴謹,他堅信做菜並非任意揮灑,而該有跡可循、順理成章。在Yannick調教下,他認為找到好品質的食材為第一優先;接著,嘗試所有能夠料理它的方式,去探求所有可能性與最好的味道;最後,再以呈現食材原味為前提下開始調味,一旦太早進行調味,就有可能破壞食材最珍貴的風味。(蘭餐廳-小黃瓜鮮奶油 Cucumber Melba)「簡單」、「理性」是基爾德的做菜風格,他認為出現在盤中的每一樣食材,都該有其任務與意義,無法為食材加分的元素,都不該出現,比如僅具觀賞價值而無味的食用花卉就很多餘;他堅信「減法」多過「加法」,每一道菜都有其美味的上限,應該見好就收,改良一道菜的方式不應該再堆砌,而該思考去除那些錦上添花的成分,料理最該呈現給賓客的景象,是時節的到來、是源於產地的美味。 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羊水幹細胞國際研究機構僅三間 台灣擁其一羊水幹細胞的研究入門門檻高,全球擁有專利研究技術的機構僅三間,而其中一所就在台灣。雖然國際上早已發現羊水中富含幹細胞,但近幾年才突破研究瓶頸,發展出培養與分離羊水幹細胞方法,最早將這項技術專利引進並進行產業化的學者,就是台灣的黃效民博士,也是業界公認的幹細胞研究權威。黃效民博士為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暨分子遺傳學者,致力發展幹細胞的分離儲存與治療應用,在2015年時被原上市公司璨圓光電董事長簡奉任博士延攬,加入永立榮生醫擔任技術長。這兩年於黃效民的促成下,永立榮生醫已與醫學中心展開罕見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娃娃)治療的臨床試驗合作,此外,在幹細胞自體移植應用於腦中風的治療上,也已經申請進入臨床試驗二期,進展相當快速。具有萬能性、低排斥性 羊水幹細胞成再生醫療研究新寵在國際研究中發現,羊水裡富含間葉幹細胞,可以分化為脂肪細胞、成骨細胞及神經細胞,加上羊水是胎兒在母體內時的保護緩衝液體,為了讓胎兒能順利生長發育,在懷孕過程中,母體會分泌特殊因子,降低體內免疫排斥性,所以羊水中所存在的幹細胞,也承襲了這項優點,成為有機會成功發展異體移植、輸注治療的關鍵。目前國際上羊水幹細胞研究相當多樣,因可分化為神經幹細胞,已有腦中風、帕金森氏症的治療研究,同時也有心肌梗塞、肺纖維化、急性腎衰竭、尿失禁、骨修復等應用研究。羊水銀行儲存有一套 儲存時機僅黃金4周黃效民說明,羊水幹細胞取自於懷孕16-20周的孕婦,此段時間中,羊水內的幹細胞已經累積到足夠分離儲存的量,羊水也還未受到胎兒排泄物的污染,分離出來的幹細胞增生、分化性最佳,也最純淨,若要儲存,應盡量把握這黃金4週,配合準媽媽羊膜穿刺產檢時程,可一併取得羊水,不需額外再進行任何侵入性治療。在儲存方式上,永立榮生醫也和細胞冷凍品管標準「財團法人食品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合作,確保羊水幹細胞的保存活性。現階段,永立榮也提供幹細胞,和陽明大學、台北榮民總醫院、國泰綜合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多家醫療及學術機構進行研究計畫,黃效民表示,期待能透過研究,落實臨床規格的生產製造,將幹細胞技術和細胞治療產品普及化,帶領台灣的幹細胞生技產業,走向世界。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再生醫學(34):只知臍帶血就落伍啦!羊水幹細胞存取更容易打幹細胞回春30歲?車諾比事件竟讓烏克蘭找到醫美新商機! 文/李佩諠 圖/何宜庭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法操司想傳媒監察院近期因發布前立委陳朝龍案件調查報告,指責高等法院判決不符社會經驗、屬於有罪推定一事,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也讓人開始思考監察院這個組織究竟是在做什麼的。監察院的定位在討論監察院的職權問題前,先讓我們來談談究竟監察院在憲法上的地位吧!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孟德斯鳩跟他著名的學說:「三權分立」吧!所謂的三權分立,指的是把政府的權能拆成「行政」、「立法」、「司法」三個權力,並且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負責、彼此互相制衡,避免單一機關擁有過大的權力。但我國並非採取此種三權分立模式,而是採取(挪抬)孫中山提出的「五權分立」架構,將「考試權」、「監察權」另外獨立成兩權。但現在大多數的學者認為,「考試權」實際上就是「行政權」的一部分;而「監察權」其實就是「立法權」的一部分,因此基本上還是在三權分立的架構內,也有人主張應該要讓考試權及監察權回歸行政權及立法權,走向真正的三權分立。而有關監察權的部分,從組織架構來看,已經從過去由各個省市議會選出監察委員的「間接選舉」模式(憲法第91條參照),演變成現在的由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的「提名模式」(憲法增修條文第7條參照)。另外從監察委員的組成我們也可以發現,原先監察院的組成其實比較偏向是一個「民意機關」,因此在修憲前,我國一共有立法院、監察院及國民大會等3個民意機關,形成「類似」美國的上下議院、日本的參眾議院的多民意機關模式。但是在憲法修正以後,現在的監察院已經不是民意機關了。監察院的職權有哪些監察院的職權方面,在憲法修正之後也有了不同。在憲法第90條中說到,監察院的職權包括了「同意」、「彈劾」、「糾舉」及「審計」4個權利;但在憲法增修條文第7條第1項中,「同意權」已經從監察院的職權中刪除,而僅剩下「彈劾」、「糾舉」、「審計」三權。彈劾權的部分,指的是對公務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所做的「拔官」處置;糾舉權則同樣針對公務人員的違法失職,所先行的停職或其他急速處分;而糾正權則是針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的問題,所做出的糾正。此外,監察院除了上述這3項權力以外,還可以行使「調查權」,但監察院的調查權究竟是什麼樣的權利呢?目前仍有爭議,大家可以參考我們在《黨產條例釋憲說明會–監察院聲請解釋的條件是什麼?》一文中的說明。監察院究竟可不可以監督司法機關呢?監察院究竟可不可以監督司法機關呢?這必須要區分成兩個層次來討論。首先,是可不可以的問題。基於五權分立而制衡的我國憲法原則,司法權必須受到其他機關的監督。因此監察權在必要的範圍內,應該是可以監督司法權的。這是第一個層次。但是,監察權對司法權的制衡也不是漫無目的。如果監察院監督的是法官的言行表現,例如法官喝花酒、法官利用上班時間招妓、收賄等等,應該是可以進行監督的。但是,如果今天監察權的行使是針對「審判權的核心事項」,例如法官的認事用法、法律見解等等,則不適宜行使監察權,否則就會出現監察權凌駕於司法權的問題。監察院究竟該不該存在?監察院究竟該不該存在,是一直以來都有的問題,而現在也是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首先,監察院的監察權其實是從立法權分割出來的,而過去監察權也確實類似於一個和立法院類似的民意機關。在修憲以後,監察權已經不再是民意機關,而同時從他國的經驗來看,立法權又可以涵括監察院的職權,也可省去思考監察院可不可以監督立法委員的問題理論上有沒有必要再多一個監察院,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其次,我們目前的監察院的職權行使是透過監察法,但是監察法的最後一次修正是在1992年,也就是26年前,有些條文的一句甚至已經不存在,例如監察法第5條提到的「憲法增修條文第15條」就不在憲法增修條文裡。而現在監察院的職權行使,反而是透過監察法施行細則在規範。這種以監察院自己訂的「行政規則」來解釋已經不合時宜的「法律」的立法模式究竟好不好呢?也值得我們思考。但是,不論要不要留下監察院,因為監察院的職權是以憲法規定的,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把監察院拔掉、或更改監察院的職權範圍,勢必得走到修改憲法這一條路,那又一定會是一起大工程。究竟未來監察院何去何從,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林芷卉/台北報導漂亮媽咪林心如久違在台灣現身,今(31日)出席母嬰品牌Nuna品牌代言人發表會,談到自己有好幾台嬰兒車,都比老公霍建華的車還要多了,以鼓吹身邊好姊妹楊謹華、舒淇趕快加入人母行列,對於被問到「限台令」發酵,是否有波及工作,她則正面回應:「目前沒什麼影響,我在大陸還是有工作。」記者會結束後也立刻要趕往機場、飛到北京工作。▲林心如出席母嬰品牌Nuna品牌代言人發表會。(圖/翻攝臉書)近期大陸「限台令」風波鬧得沸沸揚揚,被問到是否有感受到政令的發威?她則表示並沒有受到影響,目前在大陸還是有工作,反而是老公霍建華最近比較少拍戲,更自嘲:「我已經失業很久了!」林心如解釋是因為老公霍建華目前比較重視劇本質量,因此戲接的較以前少許多,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陪伴女兒、一起看電視。▲林心如和霍建華曬恩愛。(圖/翻攝微博)一講到媽媽經就停不下來的林心如驕傲透露,女兒「長的相當好」,幾乎比同齡小孩都大一號。女兒2歲半就很會講話,愛聊天也愛撒嬌,很喜歡跟霍建華去戶外玩,出門在外都會跟爸爸討抱,爸爸只能忍耐當作練臂力,更拿女兒沒轍,最誇張的是這對父女眼裡完全沒有看到媽媽,更開玩笑說這根本是小三啊!▲林心如工作滿檔。(圖/翻攝臉書)林心如更大方公開夫妻倆的教育理念:「我們想法還滿一致的」都不會在對方訓斥女兒的時候跳出來插嘴或是護航小孩,一定會先等一個人教育完之後,再慢慢跟女兒說哪裡做錯:「我會在她失控的時候帶她進房間,叫她冷靜一下。」被問到育兒撇步,心如也不藏私的分享,吃好、睡好就是女兒頭好壯壯的關鍵,而為了讓女兒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對於孩子睡眠相關知識,她花了很多心思找資料,參考了很多醫生、專家的建議。因為常在新聞看到小朋友與大人同床,睡覺時不小心被掩住口鼻或被大人壓到發生危險,所以她非常堅持「同房不同床」,讓女兒從小就習慣睡自己的嬰兒床。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這幕最催淚!李國毅送紅包給唯一員工 內裝「親筆信」暖炸梁靜茹傳婚變首露面!清唱《可惜不是你》網友一聽全都飆淚林心如爆料霍建華「失業很久了」不接戲樂當奶爸被女兒玩弄副會長變小呆瓜!朴敘俊新戲造型曝光 自曝一周只睡兩小時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農曆春節前夕,政府送給勞保千萬被保險人的不是投資收益「紅包」,反而是去年勞保基金虧損了156.5億元,以及勞保將提前在民國115年破產的「定時炸彈」。而更讓人不安的是,當勞保局107年度精算報告在媒體上曝光之後,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和勞動部官員的回應卻是,勞保基金目前還有7千多億,同時行政院已答應撥補200億元,再加上政府保證負「最終支付責任」,要勞工不要擔心。問題是,政府以這樣的方式面對勞保破產危機,叫勞工如何不擔心?若以其他國家處理年金危機的模式來看,最積極的是採取「制度」的改革,例如瑞典的NDC年金制度;其次是調整費率、給付額度與退休年齡等的「參數」改革,例如去年上路的軍公教年改;而最消極的辦法則是透過「稅收移轉」,例如行政院的200億元撥補勞保基金。顯然,「以拖待變」是現階段政府對於勞保瀕臨破產邊緣的處理態度。但諷斥的是,蔡英文總統才在去年國慶談話時重申:「年金改革我們不能走回頭路。因為我們不能讓每一個世代都陷入財務危機的懸崖邊緣。」難道勞保財務危機只是被媒體誇大的「假議題」?或是說200億元撥補真能挽救勞保的財務困境?勞保保費收入已小於支出,基金7年後能不破產嗎?勞保局107年度精算報告顯示,以11.5%費率推估,民國115年勞保基金累積餘額將由正轉負,短少835億元,之後財務缺口便不斷擴大,即使116年時勞保費率已調升至最高12%,基金餘額仍為負3,277億元。119年時更將首次突破兆元,來到負1.3兆元。也就是說,目前7千多億元的基金餘額撐不到7年,而即便政府真打算以「稅收移轉」來承擔「最終支付責任」,但在基金餘額轉負之後,給付與保費收入差額高達2千多億元,區區200億元的撥補,政府該如何「保證」每個人都領的到?增加投資收益是拯救勞保的「第三條路」?勞保財務收支失衡坑洞大到政府不敢處理,也不願意處理,但問題只會越拖越嚴重,依勞保局的精算報告估算,到120年時勞保收支差距將更擴大為3,500億元。因此,「以拖待變」絕非勞保財務危機最適的解決模式。但除了改革(制度或參數改革)與撥補的選項外,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雖然有相當多人主張要增加勞保的投資收益,但這真是救勞保的「第三條路」嗎?以目前勞保已收支失衡的情形下,未來隨著基金餘額不斷減少,不改革該如何增加勞保的投資獲利?此外,也有人建議要推動所謂的「自主投資平台」,但這更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勞保是如陳建仁副總統所說的「大水庫」,而非一般私人年金的「個人帳戶」制,如果不進行制度改革的話,要如何讓勞工選擇投資標的,又如何能救勞保?因此,勞保的存亡仍是取決於政府的態度。倘若政府一再無視於勞保的財務懸崖,把年改當口號,千萬勞工只好到總統府前圍爐吃年夜飯,或許才能迫使政府嚴肅面對勞工退休後的生計問題。更多論壇文章 「超級總統」執政28年凌駕法律,剛退位就成為首都的名字 失控的酒駕、拼裝的立法 職場上認真就是對的嗎?不要讓你的認真氣死自己 台鐵不做出配套措施 就乖乖廢除親子車廂吧 那些不起立鼓掌的人,總統不知道原因嗎?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yjdtyjd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